前几天读了本书,对其中一些文章有些心得,做些简单记录。
1. 王安忆《上海与北京》
我不想参与口水战。很多事情不是用好坏就可以简单区分的,更谈不上谁对谁错了。
记得多年以前听到一个关于清华和北大的说法,说现在社会越来越喜欢清华这样的风格而不喜欢北大的风格。
我想说的是:整个社会也越来越喜欢上海这样的风格。北京也在变化。
2. 林希《泪的重量》
我见过牛的泪。
很小的时候,我们那主要靠牛来犁地耕田。每个队一头牛,专人负责。
爷爷负责我们队里的牛,驾牛帮别人耕田。
爸爸经常帮着照料牛。到现在我都记得爸爸每天都牵牛去河边饮水,我则喜欢跟着爸爸后面。也还记得夜里爸爸带我一起去给牛"端尿"――防止牛把地上的草弄湿,那样就会很冷。
我们家那头牛一直非常健壮,也始终很干净,身上的毛非常有光泽。
那头牛很通人性,它认识家里的每个人。
那是我很小,个子矮,如果没有大人在边上我就没有办法骑到牛背上。但是,如果我想骑上牛背,我只需轻轻拍拍它,它就会很乖巧的跪在地上,让我爬上去,然后它再站起来,继续做它的事,吃草或者散步。
后来,农业机械化了,拖拉机普及了,牛的作用越来越小。
终于,有一天,队里决定把牛卖了。我们全家都很不舍得,可是没有办法,那是队里的牛。
有天早上,从外地来了几个人,看过牛。
牛就再也不吃不喝了。也许是它闻到了那些人身上的味道,也许是它从我们眼里发现了异样。那一刻起,牛的两只眼睛里一直含着泪水。
中午放学回家,听说全队的人都集中到一户人家的院子里去了。原来,那头牛被那些人杀掉了。因为杀牛是不简单的,作为酬劳,似乎部分牛肉和牛皮什么的给那些人,而另一部分牛肉则煮好分给全村的人吃。
我记得,那天我没有吃一口牛肉、喝一口汤。
我记得,后来那户人家我几乎再也不去了。虽然不是他们家干的,但我总觉得跟他们有关系。
3. 那本书读完后已经还了,有些文章一下子想不起来。这也是年纪大了的一个表现。
不管怎样,我还是有个感觉很强烈:经典文章,用词造句都非常用心,意境非常优美。
而现在的作品大都已做不到。这与这个崇尚物质、浮躁功利、以成败论英雄的时代,倒是吻合的。
就如同一个是方便快餐,调料丰富,当时吃了非常可口但饭后却感到口干舌燥,营养一般,因此不能经常吃,否则一定会出毛病;而另一个就是粗茶淡饭,貌似无味,实则健康营养。
又如同一个是塑料饰品,不论外面镀上何种东西,终究会掉色,没有价值;而另一个是水晶黄金,不论造型如何,不论时光如何流逝,一样让人愿意珍藏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